根據廣東省衛生計生委工作部署,明年將在珠三角的廣州、深圳、佛山、珠海、東莞、中山等地各選擇不少於2個縣(市、區)開展試點,並且力爭5年內實現全省家庭醫生式服務覆蓋所有街道和鎮村。廣東省衛生計生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在服務對象上,先從重點人群開始,以轄區內的老年人、嬰幼兒、孕產婦、慢性病患者、殘疾人等為主,最後擴展到轄區內的整體人群。”(11月28日《北京晨報》)
  家庭醫生,即私人醫生,是通過簽約對服務對象實行全面和個性化醫療保健服務和照顧的新型醫生。居民足不出戶就可享受多項實惠的醫療服務,儘管這還是“試水”,儘管還受到年齡和病種的限制,但這對於城市居民來說依然是一個好消息。過去在農村,就有專門走村串戶的“赤腳醫生”,很好的服務了農村患者,可以看做是“家庭醫生”的雛形。現在在城市和鄉村將逐漸推廣“家庭醫生”服務,就能很好地解決病人“看病貴看病難”問題,可以看做是過去“赤腳醫生”服務的完善和提升,值得期待。
  到2020年,中國將初步建立起全科醫生制度,基本實現城鄉每萬名居民有2至3名合格的全科醫生,適應民眾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需求。“家庭醫生”先決條件必須是“全科醫生”才可獨立行醫,這樣的服務不僅方便了患者及家庭,還可以大大節約醫療資源,緩解看病難的壓力,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好事。但這樣的好事要辦好,必須先突破目前普遍存在的“家庭醫生”的三大“瓶頸”:數量少、待遇低、藥品缺。
  當前,一方面是缺家庭醫生,另方面家庭醫生的待遇卻不是“香餑餑”。2011年上海曾試行過“家庭醫生制”。平均下來,上海一名家庭醫生的月收入稅前在5000~6000元,這與大醫院醫生相比有明顯差距,有的要差一半左右。家庭醫生的待遇由兩方面構成:一是基本工資,二是崗位津貼和勞務獎金。勞務獎金就要看誰服務的家庭多、服務得好,誰的收入就高。國家推出績效工資後,對上海的家庭醫生制度很有影響,因為績效工資面對的是中西部地區,而在上海,相當於把家庭醫生的服務限定了上限,又回到“大鍋飯”層面上。
  “家庭醫生”嚴重缺藥,一般情況是,基層醫院1個月的後20天就沒藥了,藥品種類也不全。老是讓患者去上級醫院配藥,一來二去,大家乾脆繞過家庭醫生了。
  家庭醫生數量少,有的只接待社區門診都忙不過來,對患者“叫診”只能提供電話咨詢,久而久之,信任關係難以建立,患者從家庭醫生身邊“流失”;基層醫院嚴重缺藥,患者即使很滿意家庭醫生,但拿藥問題讓患者頭疼,約有三成患者就是“因藥流失”的。患者的流失,加劇了家庭醫生的待遇低,三者之間形成了惡性循環。因此,這些制度瓶頸不打破,家庭醫生服務制就會走不遠,與理想有距離。
  在國外,“全科醫生”占醫生總數30%~60%以上,衛生業務量占一半以上。醫生”是家庭成員一輩子的健康保護神,是國家衛生服務支出的看門人,也是引導專科醫療醫療的經濟人。現在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提高,國內全科醫生的發展也成蒸蒸日上的趨勢,據有關部門統計,我國僅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對“全科醫生”的需求就有近10萬人的缺口,更別提醫療資源分佈更加匱乏的農村了。“家庭醫生”制服務前景廣闊,我們不妨借鑒外國經驗的先進作法。
  值得註意的是,家庭醫生制度並不是醫療衛生體系單方面的工作,它的完善和成熟需要很多方面的幫助:財政要怎樣投入,醫保制度要怎樣改進,撥款的資金管理怎麼分配,家庭醫生的編製是如何確定……這些問題需要國家發改委、人社部等多部門給力。作為“健康守門人”的家庭醫生,需要各方呵護才能健康成長、發展壯大,只有家庭醫生髮展壯大了,才能緩解和解決百姓“病有所醫”、“醫得起病”的民生題難,才能真正提高市民的“幸福指數”。
  文/徐大發  (原標題:推廣“家庭醫生”服務須先破制度“瓶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l74sletl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